轴距越来越长,空间越来越大;百米加速越来越快,续驶里程更长;越来越大的屏幕,越来越高的计算芯片……随着汽车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各个汽车厂商过去产品的“个性”似乎开始变成“共性”。有一种观点认为,智能汽车和智能手机一样,在融合的过程中正在失去个性。趋同显然是汽车企业不愿意看到的。保持个性化的产品差异无疑是建立品牌形象的基础。在共性和个性的选择上,车企都在经历一个适应和探索的过程。
后续设计并不少见。
“未来的汽车设计会更贴近需求,离艺术更远,甚至会成为冰箱一样的存在。外观平庸同质化,内部依靠科技实现安全舒适娱乐操控等各种功能。”早在十几年前,某高端品牌的知名设计师就对未来的汽车设计趋势做过这样的预测,如今他的预测正在成为现实。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隐藏式门把手设计。隐藏式门把手设计并不新鲜。早在1952年,奔驰就在300 SL车型上首次使用了隐藏式门把手。之后的半个多世纪,除了偶尔用在少数超跑或者超豪华车型上,几乎没有任何存在感。
直到特斯拉的出现,隐藏式门把手的设计才开始在电动车上广泛应用,甚至成为了“科技”的标签。
为什么那么多车企跟风使用隐藏式门把手设计?原因是可以有效降低风阻。风阻系数与一辆车的外形设计有很大的相关性。汽车前进时最大的风阻来自前方,风阻对汽车高速行驶时的性能和能耗影响很大。据资料显示,汽车以60km/h的速度行驶时,60%的动力用于克服空气阻力,当速度达到200km/h时,用于抵抗空气阻力的能耗将达到85%以上。理论上风阻系数每降低0.01,可增加行驶里程15 ~ 20公里。
隐藏式门把手是降低风阻的有效方法,所以几乎所有的电动smart新车都会把“风阻有多低”作为自家产品的宣传点。比如特斯拉Model 3只有0.23Cd的超低风阻系数,近日Xpeng Motors公布的小鹏G9风洞测试结果显示,风阻系数仅为0.272Cd,是同尺寸SUV中最好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追求性能提升的外形设计改进还会继续发生。例如,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提出,电动汽车的外后视镜可以增加汽车的风阻,这会直接降低电动汽车5%左右的驾驶能力。未来特斯拉可能会取消外后视镜。
然而,这些常见的设计变化并不是所有消费者都喜欢和接受的。以隐藏式门把手为例。在冬天的一些寒冷地区,由于天气寒冷,门把手会被冻住,打不开。发生交通事故时,隐藏式门把手在外力作用下可能无法正常弹出,增加了安全风险。
除了设计,一些政策法规的要求也迫使车企普遍搭载一些消费者可能不会接受甚至有些鸡肋的配置。例如,为了满足不断升级的排放要求,平均节油率为8% ~ 15%的汽车启停技术正在各大汽车品牌产品中广泛应用。仅2018年,我国进口车和国产车型启停技术的应用率已经达到80%左右。而在国内,很多司机往往会先关闭自动启停功能,因为车辆在拥堵路段爬行时,车辆启停频繁,体验较差。
供应商优势上升。
智能时代,车企比拼智能,但智能的主导权并不直接掌握在整车企业手中,很大程度上是由供应商主导的,而少数供应商往往掌握着最前沿的技术,这直接导致了汽车产品的共性突出。以正在成为标准的L2自动驾驶功能为例。虽然很多车企宣称“全栈自研”,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车企采用供应商提供的解决方案。
此外,由于目前大多数汽车都需要大量芯片,芯片短缺正成为汽车行业的普遍问题。博世投资公司总裁陈宇东表示,“我最担心的是芯片的供应。目前芯片短缺导致半导体行业和汽车企业发展不平衡,每个月基本短缺30万个控制器,很多企业无法完成任务。”据陈玉栋介绍,目前“软件定义的汽车”必须运行在合适的芯片和控制器上,而博世作为VCU的主要供应商,不仅是芯片的制造商,也是芯片的最大用户和购买者。
当技术迭代掌握在少数供应商手中时,整车厂商的技术优势被大大削弱,消费者甚至会认可具体的供应商品牌而非整车品牌。所以,被动接受供应商的要求就成了无奈的选择。
企业努力保持“小固执”
汽车在很多方面的普遍发展是综合因素造成的。对于汽车企业来说,在共性的基础上打造自己的个性,是在市场中具有竞争力的关键。对于传统汽车企业来说,曾经的个性化优势和代表品牌的logo也在保留。如宝马的“双肾”进气格栅。
在动力配置上,一些传统车企对“纯电动”和“增程式混动技术”也有很大的抵触。他们反而主张更“技术复杂”的油电混合动力技术,后者显然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整个车企的核心技术和个性。
比如年初,某汽车公司高管“炮轰”造车新势力,称目前市场上,很多互联网造车和造车新势力并没有为用户解决焦虑,甚至制造了新的焦虑,无法制造“0焦虑”出行,因为纯电动汽车还存在很多问题。
在这位高管看来,造车新势力和传统车企最重要的区别就是核心技术储备的存在。他的公司开发的混合动力技术对新势力来说太难了,所以他们不得不建立一条新的赛道。比如纯电动车或者增程式电动车,门槛相对较低。
“整车企业还在努力保持自己的‘小固执’,但智能技术发展迅速,市场需求瞬息万变。今天引以为傲的‘护城河’,明天可能就是无法回避的负担。”在一位行业人士看来,做一个新技术的“个性”更有价值。
还是要提升品牌知名度。
传统燃油车时代,宝马代表运动,奔驰代表豪华,沃尔沃代表安全。但其实其他品牌也有更运动更豪华更安全的产品。在汽车产品“共性”越来越多的今天,汽车企业需要在品牌认知上多下功夫,才能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自己的“个性”。
品牌知名度是品牌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消费者对品牌内涵和价值的认知和理解的标准。品牌知名度是一个公司竞争力的体现,有时候会成为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大众消费品市场,竞争对手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质量差别不大。此时,消费者倾向于根据对品牌的熟悉程度来决定自己的购买行为。
比如在很多消费者的认知中,蔚来是主打服务,定位高端;理想的“家用车”;小鹏专注于科学和技术。其他造车新势力也在努力形成自己的品牌知名度,比如蓝兔汽车在8月举行的成都车展上发布的个性化定制生态。
据悉,蓝兔汽车个性化定制生态提供“前装”和“后装”服务,可实现用户需求的深度沟通定制方案的专业输出量产水平的品质保证后装定制,给用户“千人千面”的产品体验。其中,前装满足用户共同需求,在量产前由蓝兔用户生态伙伴共同打造。经过专业的调校和设计,车辆不仅颜值更高,在性能操控上也达到了更好的平衡。安装后的蓝兔以量产车为基础,满足每个用户的个性化需求,采用套件定制精品定制等定制化解决方案。同时,蓝兔个性化定制生态为所有生态伙伴提供了一个共创平台。
数据显示,HiPhi X自去年5月交付以来,已有69%的用户参与其中,创建了超过4800张场景卡,累计下载超过13万次,执行170万次,为用户节省了超过1.4万小时。无论是上下班还是家庭出行,HiPhi X都提供了理解用户的智能场景体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