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报告全文:
长期以来,黄河三角洲盐碱化严重,植被稀少。保护工作应该从哪里开始?
水是湿地恢复的关键。该班工作人员认真研究自然规律,通过引水水系连接等工程进行生态补水。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主任刘晶说:“在过去的三年里,通过科学的监测和管理,我们已经向湿地生态补充了4.69亿立方米的水,湿地的生态功能得到了显着改善。”
在这片盐碱荒地上,专班工作人员长年坚守一线,涉过泥沼沼泽芦苇,奔赴数万亩湿地修复工程现场。他们勤于钻研技术,深入研究生物规律,及时获取生物信息.
如今,保护区内已有7.25万亩农田退耕还湿还滩,先后实施了16个湿地修复工程,连接水系241公里,修复盐碱地碱蓬海草床4.7万亩。湿地面积增加188平方公里,增长12.3%。原来的平地盐碱滩,变成了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大湿地。
“近年来,不仅鸟类数量增加,许多候鸟也成了‘留鸟’。”东营市观鸟协会会长郭建三明显感觉到了。鸟类数量的增加是因为生态环境的改善,也离不开鸟类保护的扎实开展。据统计,自然保护区发现鸟类371种,其中丹顶鹤东方鹳等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鸟类90种。
无论夏日炎炎,还是九月严寒,专班人员都致力于守护这片土地上的生物。除了多年的努力和拼搏,他们还在科技创新方面做出了努力。王安东,高级工程师,发表论文23篇,编写专著4部,申请发明专利4项.面对鸟类监测中数量不全不清不准的问题,王安东研发了滨海湿地鸟类监测新技术,建立了典型鸟类和珍稀鸟类三维数据库,为栖息地建设和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去年年初,自然保护区发生了一起偷牡蛎的案件。为了快速取证,自然保护区综合执法负责人赵德存和队员们两天两夜没休息,终于圆满完成了取证任务。
“执法合力形成以来,已审结公益诉讼案件2件,挽回环境损害损失310余万元;正在办理5起公益诉讼案件,涉及赔偿总额1000多万元。”徐明德介绍。
发表评论